1. 眾籌式賦權

驅動力:「認同」與「支持」的正向能量匯聚

就像群眾集資(crowdfunding)一樣,每個人的點擊、分享、按讚和關注,都是一種微小的「捐款」。這些微小的貢獻匯聚起來,就賦予了內容創作者、企業或個人更大的影響力與話語權。

案例分享:

假設一位老師在網路上發布免費、高品質的教學影片。如果這些影片真的幫助了許多人,人們會自發性地分享、按讚、訂閱。這股「流量」就是一種眾籌,它賦予了這位老師更大的影響力(賦權)。這位老師可能因此獲得出書、演講的機會,或是有能力創立自己的教育平台,這就是眾籌式賦權的結果。在這個例子裡,流量的來源是人們對知識的渴求,和對這位老師專業能力的認同。這股力量是正向的。

2. 眾仇式賦權

驅動力:「憤怒」與「復仇」的負面能量匯聚

詐騙受害者往往是孤立無援的,他們的痛苦和憤怒是個人的私事。但「眾仇式賦權」的目標,就是將這些零散的、私人的憤怒匯聚起來,透過流量這個媒介,形成一股足以對抗詐騙集團的集體力量。

案例分享:

假設小明被一個虛假的「高收益投資群組」詐騙了新台幣 10 萬元。他感到憤怒和無助,在網路上發布了受騙經歷。其他同樣被騙的人或潛在受害者看到後產生強烈共鳴,紛紛留言、轉發。這些行為匯聚成「仇恨流量」,當達到一定規模,人們便開始集體行動,如共同檢舉、回報詐騙網站等。在這個例子裡,流量的來源是憤怒和仇恨,其目的是為了摧毀詐騙集團的運作,實現集體復仇。

總結:硬幣的兩面

「眾籌式賦權」是為了創造和建設,例如透過流量賦予好的內容創作者;而「眾仇式賦權」是為了破壞和消滅,例如透過流量打擊詐騙。兩者都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,都證明了一個核心事實:

在網路時代,流量不再只是點閱率,它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。當這股力量被有意識地組織和運用時,就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結構,甚至解決像詐騙這樣根深蒂固的問題。